语言
首页 > 信息披露 > 中心动态

深耕細作、助推實體、創新發展 ——國際文交所設立藝術品運營推廣中心

爲傳承、發展中華文化,加速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促進文化藝術品流轉,助推文化産業創意賦能中國制造,重塑文化在商業中價值體系,激發藝術創作的活力,國際文交所設立藝術品運營推廣中心,借助互聯網平台優勢,降低文化産業的投資準入門檻,帶動更多的人、機構、企業參與文化産業的大發展。


一、藝術品投資回報率比其他行業高


在國際資本市場,文化藝術品早已是必備的投資标的,是繼股票、房地産之後的全球三大投資項目,屬“第三極财富”。在過去的5—10年中,全球股市年平均回報率爲13.4%,房地産平均回報率爲6.5%,而藝術品的年平均回報率達到26.6%,藝術品在文化産業投資中的表現已遠遠超過了股票和房地産。



以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布:最具代表性的“當代書畫50指數”爲例,從2000年至今增長近25倍,年複合收益率超過20%,遠遠超過同期上證指數累計不到1倍的漲幅。



2014年,劉益謙以2.78億人民币在香港佳士得購得《永樂唐卡》,而這件唐卡在1977年時的價格約爲7500英鎊,時隔37年,價格上漲了約4200倍。



衆所周知華誼董事長王中軍3年花8億人民币買藝術品:在2014年時以4億人民币買下梵高的《雛菊與罂粟花》,2015年又以2億人民币買下畢加索的《盤發髻女子坐像》,2016年再次以2億人民币買下曾鞏的《局事帖》,成爲收藏界的大腕級藏家。



二、藝術品市場容量和機遇大


在我國,發展文化産業的資源非常豐富,全國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産業鏈聚集區:以北京爲首輻射長三角、珠三角、滇海、川陝、中部區域。據統計,2017年末,全國各級文化産業單位達32.64萬個,從業人員達248.3萬人;其中美術館499個,年展覽6757次;社群文化機構4.45萬個,大小活動197.86萬場次;文化市場經營單位25.74萬家,從業人員173.37萬人;拉動文化消費規模超900 億元人民币。


文化藝術品作爲文化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形成了龐大的收藏和交易群體,每年參與藝術品收藏的愛好者和投資者達7000餘萬人,年交易額達萬億元人民币,且參與人員和成交額每年以10%—20%的速度遞增,這一前景加速了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而文化藝術品的收藏和交易也将成爲消費者投資理财和個性化需求的必然所趨。


三、深耕細作:推動文化傳承和發展


國際文交所一直以來在文化藝術品領域深耕細作,通過對行業長期的開發和踐行,在藝術家包裝、藝術品原作推廣、藝術版權開發、藝術衍生品、藝術裝飾、藝術禮品定制在内的各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以非遺項目爲例:上世紀80年代,核雕市場無人問津,原料價格僅幾毛錢一斤,成品不過在幾元至幾十元,學徒模式令從業人員僅餘百人,産業瀕臨斷裂。2007年,核雕被納入非遺保護項目後,市場進入良好的發展期,價格從千元提升過萬,但随之而來的卻是漫長的瓶頸。近年來,舟山核雕通過文交所,以“互聯網+文化+金融” 的創新概念來推廣運營非遺文化,使核雕藝術家喻戶曉、各類品種供不應求,價值也飙升上百倍,實際收藏價格達大幾萬至百餘萬,從業人員也提升至上萬人,真正意義上盤活了核雕市場。



至2018年,前四批國家非遺項目達1372項,覆蓋全國34省,其中包含刺繡、剪紙、焦墨、玉雕、木雕、紫砂等20餘隻項目已通過文交所運營推廣;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計1986人:其中民間美術類40人,傳統手工技藝類85人,截止5月,第五批确定了納入非遺傳承人的名單,增至3068人,數據清晰指了出國家對于非遺項目的重視和支持。



國際文交所洞悉時代發展的脈搏,設立專門的藝術品運營推廣中心着手整合文化藝術品行業資源,依托互聯網爲載體,積極推進細分文化闆塊的布局,通過對藝術品價值的深度挖掘與創新開發,陸續啓動非遺、核雕、玉雕、書畫等傳統文化項目,切實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四、助推實體:打造綜合性服務平台


藝術品運營推廣中心将以“以藝術收藏品和藝術消費品爲核心,助推實體經濟發展,打造綜合性服務平台”作爲發展定位。


現已聯合第三方權威機構,提供集藏品鑒定、專業評估、防僞朔源、封裝倉儲、物流交收等“一站式”專業服務,實現倉儲、鑒定、交易“三分離”。同時與各大運營機構、電商平台、營銷渠道、藝術品制造企業、文創機構達成戰略合作,提供涵蓋創意設計、生産制造、運營推廣、線下銷售、消費收藏等“多維度”配套服務。


爲加速實現發展目标,藝術品運營推廣中心同步推出獨立交易軟件——藝術品交易客戶端,讓投資人、收藏家徜徉于藝術世界。客戶端将彙集海量文化藝術品、收藏品,爲投資者、收藏家提供便捷安全的流轉渠道,同時展示實時行情和流通指數,發布權威的分析報告,推送全球熱門的藝術投資資訊,緻力于爲廣大投資者、收藏家提供集中展示、交流、交易的綜合性服務平台。


五、創新發展:構建領先的交易模式


國際文交所依托互聯網爲載體,着力構建全國領先的交易模式,堅持以藝術收藏品和藝術消費品爲核心,打造助推新零售、融合新場景、引導新收藏的“三新合一”國際化藝術品電子交易平台。


助推新零售:采用版權開發的形式,針對單一、高價、知名的藝術品原作,經版權所有人授權,限量定制具有藝術性和收藏價值的限量藝術衍生品,以版權持續開發作爲項目盈利,以互聯網金融平台作爲流轉媒介,通過“藝術版權”結合“先進制造業”開發衍生“個性化高端定制藏品”,打造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創品牌,助推零售産業,實現産品價值的創造與傳播;


融合新場景:采用組合資産的形式,針對同一門類、派别、體系的藝術品原作進行組合投資,以藝術家和藝術品的推廣爲核心,以藝術品的自然升值作爲項目盈利,以互聯網平台作爲流轉媒介,通過對藝術品原作的包裝、宣傳、推廣、交易等方式推動項目運轉,從而實現實物資産的線下流轉增值和線上投資分紅。通過将“金融産品”與“傳統文化産業”進行深度融合,利用場景化的需求,推動書畫等藝術品流轉,發掘藝術創作的價值,讓經過市場檢驗的優秀藝術家、優秀藝術品可以走向世界,讓世界重新認可中國藝術;


引導新收藏:融合藝術電商運營的運營需求和資源優勢,針對高質量、大數量、低成本的藝術品原作,進行批量購置,以藝術品原作的推廣價格和高頻流轉作爲項目目标,以互聯網平台作爲流轉媒介,通過對藝術品原作的價值分析和市場需求的引導,實現低利潤、高流轉,爲廣大投資者提供大衆化、低門檻、更便捷的消費收藏渠道,将“市場消費”與“藝術投資”的概念有機結合,帶領普羅大衆切實的參與到新型藝術品投資和消費中去。實現藝術品投資和藝術品消費的普惠化。


國際文交所順應時代背景、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利用文化資源助推傳統制造業升級,利用金融優勢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爲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經濟轉型,提供一種新的模式和動力。


未來,我們将把藝術品運營中心打造成集:中國藝術品交易流轉中心、中國藝術家指數發布中心、中國文化金融服務中心、中華文化藝術體驗中心、中華文化學術交流中心“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台。打造藝術家、經紀機構、投資人、收藏家、藝術運營機構、藝術品愛好者共赢的生态圈。



上一頁

下一頁

< a href=' '>在线客服
< a href='http://en.live800.com'>live 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