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滿華:從土地财政過渡至國企财政的影響深遠
中國已開啓新一輪改革。如果改革成功了,我們不但能夠擺脫現在過度依賴土地财政的局面,更能夠一舉提高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改革帶來的變化,一定會體現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我們是持有房産,還是股票,或者正在創業,我們都必須對此有所了解及積極布處。
現在困擾中國的有幾大難題。第一,土地财政開始難以爲繼。第二,民營企業長期面臨融資難的問題。第三,我們現在急需科技創新和産業的升級。而這一切的答案,目前全部都指向了「國企改革」。
首先,如何解決土地财政的問題。2021年,中國的土地出讓金,創下了曆史的新高,達到了8.7萬億(人民币,下同),再加上賣地相關的一些稅收的收入,土地财政收入大概在10萬億左右,但光是2020年中國的國有資産的規模,已經高達635萬億。而這規模龐大的國有資産平均的資産回報率,隻有3%左右。如果剔除掉銀行、券商、保險這些金融企業,非金融類的國有資産的回報率就隻有1%左右。如果我們能把平均的回報率從3%,提高到5%,就能輕松覆蓋土地财政的收入。
知易行難,如何能做到?新加坡的淡馬錫模式可供借鑒。新加坡同樣擁有着規模龐大的國企,但從1974年以來,它的國有資産的複合回報率高達14%!淡馬錫的模式非常簡單,就是充當國企和政府之間的橋梁。淡馬錫負責國有資産的投資,不會去幹涉所投企業的具體經營,而國企就按照市場規律,去經營公司,賺錢了就向國有股東分紅就可以了。事實上,這套模式在中國也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全國社保基金現在管理着約5萬億的資本,其中超過六成都是國有資産,而這部分國有資産18年來的平均回報率高達8.4%,遠遠跑赢3%的平均收益率。635萬億的國有資産,如果能從3%提高到8%的收益,那每年就能夠多增加31萬億的收入,足足是土地财政的3倍還要多,這就能夠極大地充實我們的國庫收入。國家一旦有錢了,我們就可以有更多的錢去扶貧,讓底層的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也可以投入更多的錢來集中精力辦大事。
過去,我們「集中精力辦大事」,通過砸錢砸出了光伏、風電、新能源車等産業的全球領先地位。未來,我們也将繼續在半導體、航天等領域,繼續加大投資。國有企業一旦從管經營,轉向管資本,那就不存在與民争利的問題了。國企完全可以通過參股不控股的方式,來給一切民營企業提供資本的支持,幫助民營經濟更好地發展。
中國的金融系統一向「喜大厭小亅,而民營企業又天然地以小微企業爲主,其中八成以上的中小微企業,從來沒在銀行那裏貸過款。一旦國企能協助這些企業,從金融系統那裏融到錢,那幺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效率将會大大地提高。正因爲國企改革如此重要,2016年國資委就第一次正面地響應市場,并稱淡馬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而2020年我們推出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現在地方一級企業和各級子企業,已經全部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已建董事會的企業中,90%以上實現了外部董事占大多數。
2022年6月20日,國資委印發了《關于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進行了調整優化。中國寶武、國投、招商局集團、華潤集團和中國建材等5家企業正式轉爲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航空工業集團、國家電投、國家能源集團、國機集團、中鋁集團、中國遠洋海運、中糧集團、中國五礦、通用技術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和中廣核等12家企業繼續深化試點。《通知》要求準确把握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功能定位,持續深化改革成果,有效發揮功能作用,加快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發展模式。
未來,國企真正成爲中國經濟裏面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這場龐大的改革會給我們帶來什幺樣的投資變化呢?第一,如果以後要從土地财政變成國企财政的話,地方還會千方百計的去穩房價嗎?房價還能不斷地上漲嗎?第二,國企的資本回報率如果提升了,那上市國企的股價會被重新估值嗎?「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建設,會孕育出一輪「中特牛」嗎?
4月17日,中移動A股高見103,市值2.2萬億,超越茅台,榮登「A股一哥」! 估計今後,市場還會出現很多國企狂牛。
日期:2023年4月22日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欄名:神州華評
撰文:尹滿華 國際文交所董事局主席